-
ART
《專訪》腳踏土地,文化養氣—雞屎藤舞蹈劇場:用身體復興府城的故事
臺南南門路靜謐小巷中,有一幢讓人時空錯亂的建築,斑駁牆上嵌著特殊招牌,是臺南藝文界最接地氣的舞團—雞屎藤舞蹈劇場。在烈日下看見導演—陳慧勻像小學生般背著書包的走來,我們一同進門,藝術總監—春香老師坐在雞屎藤小客廳笑盈盈地打著招呼、吃著早餐,這般場景沒有高傲氣息的距離感,反倒像是來認識多年的朋友家做客。
Jun 15, 2022 -
ART
教宗、松鼠、香蕉,都敗給了他的黑色幽默:觀念藝術家—卡特蘭 Maurizio Cattelan
卡特蘭出生在義大利的帕多瓦 (Padova),未受過正規藝術教育、不愛閱讀藝術書籍,年輕時從事過許多工作,甚至還當過太平間的值班人員,他在從事傢俱設計時結識了 Ettore Sottsass(後現代主義大師),鮮豔有趣的傢俱外型,著重誇張的裝飾性,讓卡特蘭開始嘗試雕塑與裝置,而他學習藝術的方式,除了透過生命經驗的累積,也藉由策劃展覽及開辦雜誌學習,太平間的工作經驗也在未來的作品中展現了他的黑色幽默
May 25, 2022 -
ART
女人的理想情人,夢幻歌舞明星工廠——寶塚歌劇團
「寶塚歌劇團」由寶塚歌舞劇之父小林一三於1913年創立,歌劇團的前身是當初為了振興日本兵庫縣寶塚市觀光產業而設置的「少女歌唱隊」,隨著時間推移,擴大經營為「全女班」的歌舞團,成為現今風靡全球的全女子演出團體「寶塚歌舞團」。
May 12, 2022 -
ART
必須是花,醜陋裂痕中綻放的美:大野一雄的暗黑舞踏
你想到「舞蹈」,腦海裡浮現的畫面是什麼呢?流暢的肢體?協調的畫面?世界當代三大舞蹈流派有Pina Bausch「舞蹈劇場」、美國「後現代舞蹈」與日本「舞踏」,這次要來談談與世界舞蹈趨勢並列,但對大家而言相對陌生的「舞踏」(Botuh),以及舞踏家大野一雄。
Apr 18, 2022 -
ART
用美感同理世界:Freyja Sewell日常的寧靜藝術思考
Freyja Sewell出生於英國的海灘小鎮布賴頓,自小醉心於設計,大學攻讀3D設計,曾就讀日本名古屋藝術大學,浸潤在大自然與日式極簡設計風格中的她,醞釀出畢業後的成名作《HUSH》羊毛氈環保座椅,而聲名大噪。
Mar 14, 2022 -
ART
在美術館吃咖哩飯:Rirkrit Tiravanija烹煮一道關係美學
「我不是對烹飪有興趣,而是對延續藝術的生命感興趣。」Rirkrit 是出生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泰籍藝術家,因父親是外交官而時常旅居各地,擁有多元文化的眼界,在大學的美術史課程中認識了《white on white》跟《噴泉》兩件作品,因而促發他探究藝術的願景。
Jan 18, 2022 -
ART
Sleep no more —— 真實存在的虛擬實境劇場,以幽靈之姿奔跑著追劇
Punchdrunk劇場公司推出的沉浸式劇場——Sleep no more 完全顛覆作為一位觀眾的體驗。Sleep no more是根據莎士比亞的《馬克白》改編而成,於2011年在美國紐約The Mckittrick Hotel首演,2016年更擴編到上海靜安區的麥金儂酒店上演。
Dec 27, 2021 -
ART
里米尼紀錄劇團:當頭棒喝的思想推動,紀錄作為一種劇場方式
身為一個社會人,若沒有場域能發聲,難以表達自己的立場,人們將漸漸冷漠,社會結構底下深藏的盡是層層不公平與剝削。 此時,藝術介入了社會,撥動了政治,翻攪了民眾的思緒。
Nov 21, 2021 -
ART
歷史與文化既視感,舞蹈中的戰爭與和平:Akram Khan
阿喀朗・汗(Akram Khan)孟加拉裔,在英國長大的當代舞蹈家,因身份游移在主流與非主流地域間,自小就產生自我與文化認同上的衝擊與矛盾。
Oct 15, 2021 -
ART
脊椎引發的純粹身體,舞臺上的減法:陶身體劇場TAO Dance Theatre
近年臺灣吹起生活家居的極簡風,而陶身體劇場早已在身體、舞臺與藝術創作上實踐減法原則,在他們的作品中看不見華麗的聲光效果與花俏浮誇的肢體動作,他們是舞蹈藝術中具有斷捨離與極簡意味的國際團體。
Sep 20, 2021 -
ART
壓抑的靈魂、痛苦的慾望、扭曲的焦慮 : 法蘭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高領毛衣,皮革外套,睿智幽默,顏值男伴。被譽為英國現代繪畫的三位大師之一。2013年拍賣出1.4億美元的畫作,超越Munch《吶喊》。看似光鮮亮麗的外表,卻壓抑著黑暗扭曲的靈魂。柴契爾夫人說:「他是那一位畫可怕作品的人。」
Aug 23, 2021 -
ART
堆疊歷史、記憶時光,最後的現代主義者:杉本博司
大學主修經濟,1970畢業後即離開日本,在洛杉磯藝術中心學習攝影。當處在西方國家時,才回頭思考東方文化,所以也鮮少受到當時日本攝影的影響。在紐約時一邊創作,一邊當起了古董商,也期許自己的作品,能夠像古文物一樣,經過時間的淬煉,並且保存下來。
Jul 19, 2021 -
ART
福馬林、迷幻藥,當代藝術的搖滾明星:Damien Hirst
藝術家出生於嬉皮年代,充滿了音樂、酒精和藥物,但他的好友(The Clash樂團主唱),卻突然心臟病去世,這讓他第一次感受到死亡。Hirst喜歡逛博物館勝過藝廊,學生時期曾在太平間兼職 ,就這樣藥物、死亡和科學,一直留在藝術家的血液裡面。
Jun 15, 2021 -
ART
走過恐懼、穿越痛苦,祖母級的行為藝術家:Marina Abramović
瑪莉娜出生於南斯拉夫,父親是戰爭英雄,帥氣迷人、瀟灑倜儻。母親堅毅不屈、紀律嚴謹,在戰後成為博物館的館長。戰爭和俊男美女的外表,把父母連結在一起,卻因爲家庭背景和個性差異,瑪莉娜出生不久之後,兩人的關係就到達了臨界點。
May 27, 2021 -
ART
線的流動、物的對話,東方極簡藝術家李禹煥
李禹煥被公認為,日本「物派」(Mono-ha) 及韓國「單色畫」(Dansaekhwa)的主要推手。簡而言之,他是影響東方當代極簡美學,最重要的藝術家和評論家。
Apr 13, 2021 -
ART
光的化石、影的載體;捕捉情慾、訴說生死;森山大道、荒木經惟
這次要介紹兩位,二戰後日本,甚至是亞洲,最重要的攝影大師,森山大道(Moriyama Daido)、荒木經惟(Araki Nobuyoshi)。兩位大師從年輕到年邁,亦敵亦友的關係,經歷二戰後日本最動盪和復甦的年代,獨特和大膽的風格是年輕攝影師所效法,卻也是難以企及的。
Mar 05, 2021 -
ART
一擲青春,見證光陰,最是珍貴也最為尋常:台灣行為藝術家 謝德慶
提到行為藝術,我們馬上會聯想到瑪莉娜 Marina Abramović,以及她的靈魂伴侶-烏雷 Ulay(2020辭世),但這次要介紹的是台灣藝術家-謝德慶 Tehching Hsieh。謝德慶 屏東出生,現居紐約。一生有六件重要作品,並在最後一件作品完成時,立即宣布退出藝術領域。瑪莉娜 稱呼他是“the master.”
Jan 07, 2021 -
ART
當代邪典: 新.女性的復仇
藝術家蘇匯宇最近於台北双方藝廊發表的《女性的復仇》,以解嚴前的幾部女性復仇主題的電影為靈感
Dec 09, 2020 -
ART
爆破藝術家:蔡國強的花開花落
藝術的形式有非常多種:繪畫、雕塑、攝影、錄像、行為藝術……但如果提到爆破藝術,蔡國強絕對是第一人!傳統的亞洲地區,婚喪喜慶總是免不了煙火,在蔡國強的家鄉-泉州,更是如此,也因此在年輕藝術家的心中,埋下了火花。
Nov 30, 2020 -
ART
收藏的開始:給囊中羞澀收藏家的購買指南
如果稍微有點資產的話,你其實可以忽略這篇文章,但我想那大概是...1000,萬,美金...
Nov 03,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