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ial

專訪羊菇實驗室&攝影師Sara

Profile

專訪羊菇實驗室&攝影師Sara

與貓一起生活的日常,都是剛剛好的不等式
與貓同住時,即便是平凡無奇的日常,也總會閃現驚喜與療癒的時刻。牠們悄悄地挑選角落,把椅子、矮櫃或窗邊據為己有;有時安靜陪伴,有時又以調皮的姿態闖入日常秩序,打亂計畫,卻讓生活多了一份不按牌理出牌的可愛。
關於「人與貓剛剛好的相處」,生活裡面可能有一百零一種答案。在羊菇實驗室(菇小姐)與貓咪「麵麵」;還有攝影師 Sara與「咘咘」、「杜杜」相處的生活中,我們發現這些答案細膩地藏在每一個細節裡,所謂的「剛剛好」不是預先設計好的完美公式,而是在人與貓彼此摸索與妥協之後,保有相處的彈性,一起貼近最適合彼此的日常。
Q

在日常裡,妳如何營造一個與生活節奏相呼應的空間?當貓咪走進這個空間時,牠又帶來了哪些出乎意料卻剛剛好的改變?

A

菇小姐:以前的老家,大多是一些木頭櫃子和桌子,沒有特別的佈置,所以搬到新家後,我們便依生活習慣和麵麵的個性來重新規劃。麵麵是一隻怕高的貓,牠曾經跳到約100公分高的鞋櫃就卡住不敢下來,一直喵喵地求救,所以我特別設計了「可以走、但不會太高」的動線:像是餐桌後的牆面,我利用空氣清淨機作為牠的第一階,接著跳到層架與書櫃,一路延伸到上方;在臥室則是用 IKEA 的書櫃疊成階梯,或許因為比較有「躲藏感」,所以牠時常待在那裡。但整體來說,麵麵的行動力並沒有那麼強,所以我常常讓這些動線同時兼具置物的功能。

而麵麵最喜歡的,其實是家裡的「矮牆」。高度只有 85 公分,剛好符合牠的舒適範圍。那原本是一面隔間牆,我們把上半部拆掉,讓空間看起來更開闊,也和旁邊的廚房中島同高,視覺上更為平衡。沒想到,牠幾乎每天都在矮牆上翻來翻去,從矮牆跳到餐桌,再回到客廳,彷彿成了牠的獨特路徑。很多人會問我:「家裡那麼多擺設不怕貓玩嗎?」其實不會,因為我知道,只要沒有 45 公分左右的「踏階」讓牠逐步往上爬,牠就不會上去。所以在這個高度以上的地方,我就能很放心地擺滿杯子或裝飾品。
Sara:我們家會刻意留白一些空間。三個房間裡,有一間幾乎不放東西;客廳因為比較寬敞,沙發前也留出一大片空區,讓孩子和貓可以更自在地活動。家裡並不是每個角落都必須維持完美的秩序,而是以「分區」的方式來管理:有些地方需要保持整潔,但也有區域能讓孩子自由擺放喜歡的玩具,隨意一些也無妨。至於貓咪與空間的互動,往往是牠們自己做出的選擇。比如咘咘特別喜歡曬太陽,房間裡剛好有個角落會灑進陽光,我常常看見牠自動走過去窩著休息。而原本最不喜歡破壞牆面的爸爸,也為了照顧牠們喜歡爬高的習性,特地釘牆做了一個貓咪太空艙。
咘咘有個特別的故事,是關於牠的反差。在收容所看到牠時,牠給人的印象非常活潑好動,但我們已經習慣了老貓的沉穩,所以一度擔心無法適應牠的節奏。沒想到回家後,牠卻出乎意料地獨立:對一隻小奶貓來說,偌大的客廳並不容易找到貓砂盆的位置,但在一次外出時,透過監視器驚訝地看到,剛好拉肚子的咘咘,仍拼命地衝向貓砂盆解決,完全沒有亂拉,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動。更讓人驚訝的是,牠每天晚上十點準時自己去睡覺,還固定選了一個櫃子當小窩,真的很自律。這些行為改變了我們對牠的第一印象,也讓我重新理解:在空間中,許多讓人發自內心感到療癒的場景,都不是刻意安排的結果,而是無意間,自然而然發生的。
這些看似單純的安排,其實都成了人與貓之間默契的起點。從空間的設計,到日常使用的物件,生活細節中也慢慢出現了更多共享的場景。
Q

在挑選的傢俱、器皿或物件中,有沒有某些是妳和牠都特別偏愛、甚至共同佔據的?這些互動,是否也讓妳重新思考「生活場景」的佈置方式?

A

菇小姐:剛搬來新家時,只要一到吃飯時間,麵麵就會跳上餐桌,想要「一起吃飯」,有時甚至還會偷吃肉或蛋。後來我們開始訓練牠:想參與只能站在矮牆上。久而久之,這反而成了我們之間的「儀式感」——在吃飯前,牠會先得到三、四顆小零食,然後就乖乖坐在矮牆上,安靜地看著我們用餐。另外,我們也特地為牠做了一個貓碗架,因為市面上的碗架對骨架偏小的牠來說太高了,所以我們便打造了一個更適合牠的碗架,看起來自在舒服許多。

我和牠都特別偏愛的,是客廳那張 Karimoku Case 的休閒椅。這張椅子是我逛家具店時意外看到的展示品出清,價格划算,加上我本來就很喜歡它融合日系與北歐的設計,就決定買了下來。剛開始麵麵對這張椅子沒什麼興趣,直到我在上面加了一顆無印良品的坐墊,牠才開始天天窩在那裡。換成別的坐墊她就不上去,非得是那一顆不可。現在,這張椅子已經完全被牠佔據,成了牠專屬的位置。
菇小姐與麵麵的互動,讓我們看到「生活物件」如何因為貓咪的參與而被重新定義;那麼身為攝影師的 Sara,日常裡充滿光與影的流動,貓咪的存在,又會為這些生活場景帶來什麼樣的火花?
Q

身為攝影師,妳對光線和氛圍的捕捉特別敏銳。在日常裡,貓咪是否曾經讓妳注意到一些原本不會發現的光影或細節?在透過鏡頭記錄兩隻貓咪時,妳觀察到的差異有哪些?這些經驗有沒有影響妳對日常或創作的理解?

A

Sara:其實一開始我只是單純喜歡拍照。直到領養了咘咘和杜杜,因為想多記錄牠們與孩子的日常,這些作品後來被 Sony 看見,我也因此成為品牌講師。對我來說,這一切都不是刻意規劃的,再加上曾經歷過兩隻貓因病或年老而離開,讓我更想透過攝影,好好把與牠們共處的片刻留下來。光線雖然一直是我特別喜歡也很注重的元素,但養貓之後,我開始好奇牠們眼中的世界,並嘗試用低角度攝影。我發現,同樣一個場景,不同的高度與視角會帶來完全不一樣的氛圍。「蹲下來」後的影像,往往比站姿更貼近、更親密,也更貼合貓與孩子的日常視角。

咘咘有個特別的地方,牠總是會自然而然地湊近鏡頭。即使拍攝內容和貓完全無關,牠也會自己走過來,甚至伸手去碰產品。更有趣的是,牠並不會直直地盯著鏡頭,而是以自己的方式與畫面互動。很多人說我的照片經常能呈現出一種溫暖、平靜的氛圍,但我其實不想急著被定義,因為我希望能持續嘗試更多不同的可能性。對我來說,比起「創作型」,我更像是一個「記錄型攝影師」,不刻意設計主題或擺拍,貓咪想入鏡就入鏡,不想就算了,最美好的都是那些不期而遇的瞬間。因為真實與自然的畫面,才是最能治癒人心的,而這個信念,也是我一直希望能在攝影中不斷實踐的。
日常裡的物件、場景與影像或許是外在而客觀的;但當我們回到更深層的內在世界,貓咪的陪伴又會如何在關係中,悄悄地形塑彼此?
Q

貓咪的存在往往同時為生活帶來「秩序」與「不可控」。妳會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這樣的相處,有沒有讓妳對生活或「陪伴關係」產生新的體會?

A

菇小姐:因為和麵麵相處已經好幾年了,大概都能掌握牠的行為模式以及活動範圍,我們之間的生活存在著一種可預測的秩序。而不可控的狀態相對較少,大多是外來的影響,比如家裡出現孩子在奔跑或尖叫,牠就會嚇得躲起來。

對我而言,麵麵是一種很純粹的陪伴。牠是在我還單身、媽媽生病離開的那段時間來到我身邊的。我不希望只是因為孤單而去養寵物,所以告訴自己一定要先整理好心情,才能真正迎接新的陪伴,如果我不能接受媽媽的離開,那將來一定也無法承受牠的離去。我也不打算再養第二隻貓,雖然麵麵很親人,但我無法保證另一隻貓咪會對牠產生什麼反應,所以維持現狀、尊重牠的性格和步調,保持舒服的節奏,就是我們生活裡最好的平衡。
Sara:我一直希望能帶給小孩與貓咪的,是一種溫柔而堅定的教養,在日常中真正理解他們的需求。不過我也發現,自己對待他們的態度有時存在落差:對貓,經常有很高的寬容。比如牠們咬壞多肉植物時,我第一個反應是「牠有沒有受傷?」;把桌上的東西撥下來時,也覺得很自然,但孩子不小心打翻東西時,我卻會下意識地責備。這些細節其實孩子都看在眼裡,所以我也一直在學習、調整。或許因為我童年缺乏陪伴,長久下來讓我比較沒有安全感,當媽媽後,我特別希望能給孩子足夠的陪伴,等他們建立了基礎的安全感後再慢慢放手。但我也逐漸明白:即便給予同等的方式與愛,無論是孩子還是貓,他們接收和表現出來的樣子,始終各自不同。
貓咪在這之間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當老貓過世時,小兒子親眼看著牠離開,所以到現在看著照片還是會掉眼淚;但隨著咘咘和杜杜的到來,牠們親人又活潑,帶給孩子很大的療癒。放學回家時,貓會在門口迎接;玩遊戲時,牠們總會主動加入。對我而言,貓咪不只陪伴孩子,也幫助我去修補童年的缺憾。過去我總期待貓咪能「長命百歲」,但現在我學會不再把這樣的壓力放在牠們身上,而是希望牠們能自在、舒服地決定自己的生命。在老貓離開後,我曾懷疑自己是否還能再養新貓,很擔心這會不會是一種「替代」。但後來我明白,其實根本不需要比較。因為愛不用分配比例,我依然能給予百分之百的愛。老貓永遠無法被取代,而新加入的貓咪,也都是值得我全心去愛的獨立個體。
圖片來源 / 羊菇實驗室攝影師Sara
文字 / 薇伊
Continue reading...
訂閱我們的美好生活提案 — 每月編輯部的精選文章 let’s chat! chat!
Nice to meet you!
按下訂閱鍵即代表同意使用者條款與隱私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