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裡,妳如何營造一個與生活節奏相呼應的空間?當貓咪走進這個空間時,牠又帶來了哪些出乎意料卻剛剛好的改變?
菇小姐:以前的老家,大多是一些木頭櫃子和桌子,沒有特別的佈置,所以搬到新家後,我們便依生活習慣和麵麵的個性來重新規劃。麵麵是一隻怕高的貓,牠曾經跳到約100公分高的鞋櫃就卡住不敢下來,一直喵喵地求救,所以我特別設計了「可以走、但不會太高」的動線:像是餐桌後的牆面,我利用空氣清淨機作為牠的第一階,接著跳到層架與書櫃,一路延伸到上方;在臥室則是用 IKEA 的書櫃疊成階梯,或許因為比較有「躲藏感」,所以牠時常待在那裡。但整體來說,麵麵的行動力並沒有那麼強,所以我常常讓這些動線同時兼具置物的功能。
在挑選的傢俱、器皿或物件中,有沒有某些是妳和牠都特別偏愛、甚至共同佔據的?這些互動,是否也讓妳重新思考「生活場景」的佈置方式?
菇小姐:剛搬來新家時,只要一到吃飯時間,麵麵就會跳上餐桌,想要「一起吃飯」,有時甚至還會偷吃肉或蛋。後來我們開始訓練牠:想參與只能站在矮牆上。久而久之,這反而成了我們之間的「儀式感」——在吃飯前,牠會先得到三、四顆小零食,然後就乖乖坐在矮牆上,安靜地看著我們用餐。另外,我們也特地為牠做了一個貓碗架,因為市面上的碗架對骨架偏小的牠來說太高了,所以我們便打造了一個更適合牠的碗架,看起來自在舒服許多。
身為攝影師,妳對光線和氛圍的捕捉特別敏銳。在日常裡,貓咪是否曾經讓妳注意到一些原本不會發現的光影或細節?在透過鏡頭記錄兩隻貓咪時,妳觀察到的差異有哪些?這些經驗有沒有影響妳對日常或創作的理解?
Sara:其實一開始我只是單純喜歡拍照。直到領養了咘咘和杜杜,因為想多記錄牠們與孩子的日常,這些作品後來被 Sony 看見,我也因此成為品牌講師。對我來說,這一切都不是刻意規劃的,再加上曾經歷過兩隻貓因病或年老而離開,讓我更想透過攝影,好好把與牠們共處的片刻留下來。光線雖然一直是我特別喜歡也很注重的元素,但養貓之後,我開始好奇牠們眼中的世界,並嘗試用低角度攝影。我發現,同樣一個場景,不同的高度與視角會帶來完全不一樣的氛圍。「蹲下來」後的影像,往往比站姿更貼近、更親密,也更貼合貓與孩子的日常視角。
貓咪的存在往往同時為生活帶來「秩序」與「不可控」。妳會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這樣的相處,有沒有讓妳對生活或「陪伴關係」產生新的體會?
菇小姐:因為和麵麵相處已經好幾年了,大概都能掌握牠的行為模式以及活動範圍,我們之間的生活存在著一種可預測的秩序。而不可控的狀態相對較少,大多是外來的影響,比如家裡出現孩子在奔跑或尖叫,牠就會嚇得躲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