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ial

廚師的旅行──專訪香色主廚 Steve & 啢啢甜點師 Sherry

Profile

廚師的旅行──專訪香色主廚 Steve & 啢啢甜點師 Sherry

從旅途到餐桌,以台味重構料理風景
在餐桌上,料理所呈現的不只是味覺的延伸,還是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對香色主廚 Steve 而言,旅行像是一場持續進修、不斷更新的「田野調查」;而啢啢甜點師 Sherry 則以市場與食材為座標,透過感官捕捉地方的脈動與風土。兩人同樣在做料理的旅程中不斷啟程,專注於 fine dining 的創作,巧妙地將異國的飲食文化,重構成具備台式家鄉味的新貌,路途中的所見所感,都成為他們汲取靈感、淬煉技藝的養分。
這次的對談,我們從「旅行」開始:當他們以廚師,而非只是旅人的身份走進陌生城市時,究竟什麼會最吸引他們的目光?又有哪些旅行習慣與觀察,成為日後創作的伏筆?在他們心中,是否也各自藏著一道獨一無二的料理?
Q

旅行時,什麼事情最常抓住您的目光?身為廚師,是否有特別的旅行習慣?

A

Steve:我出國的行程通常排得很緊湊,幾乎都圍繞在「餐廳的探索」上。因為經營香色的關係,自然想看看世界各地的人是如何經營 fine dining:他們的水平到哪裡、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學習。這樣的旅行對我來說,比較像是「工作」,雖然在外人眼裡像是在享受美食,但對我而言,這是一種高度專注、目的明確的行程安排。最近幾次出國,我幾乎都是中午一間、晚上再一間,四天之內就能塞進七家餐廳去探訪,每一餐都會好好去理解主廚想展現的料理形式、想傳遞的訊息,以及他們如何透過料理表現國家特色。餐廳的挑選方式會參考國際評選機制,例如「亞洲五十大」、「世界五十大餐廳」或「米其林名單」,但時間畢竟有限,所以最後會再根據自己的興趣或朋友推薦來做選擇。

近期去韓國時,我造訪了傳統韓式宮廷菜餐廳,他們穿著傳統服飾做料理的畫面,真的很酷,也體驗了當代的韓法融合餐廳,以法式技法重新詮釋韓國的傳統料理,能同時看到傳統與現代、文化與技術之間的連結與對話。如果時間允許,我也喜歡在兩餐之間到市場走走,用觀察的角度,看看當地有哪些食材、以及如何使用這些食材做出不同可能。
 
先前在澳洲工作時,團隊裡有十幾個來自不同國籍的廚師,每個人都會透過員工餐的機會,展現自己國家的料理;我從中感覺到大家對香料與口味的拿捏非常不同;後來去到各國市場走訪時,就更能理解這些差異背後的理由,譬如當我走進西班牙的市場,看見滿滿伊比利火腿的景象,也更能明白當地的飲食文化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養成。
Sherry:我超愛逛菜市場,因為那是最能感受到一個地方生活氣味與節奏的所在。出國的時候,只要時間允許,我一定會去當地的市場走走,還會找有廚房的 Airbnb 住下來,方便自己買菜、下廚。我經常去日本,那裡的食材選擇非常多元,農產品的推廣也很成熟,分類與標示都清楚。在感受當地的飲食文化時,可以先從他們的菜系風格判斷——不論是冷菜、熱菜,還是家庭料理,日本的調味都偏向簡單,像火鍋、壽司或家常菜這些料理,味道都很純粹、不花俏,所以回到台灣後,我也會覺得做菜不需要太複雜,重點是讓人「吃得懂」,這樣才有共鳴。

我也會去當地的甜點店或餐廳,用很放鬆的態度去體驗。我喜歡觀察他們怎麼運用食材、如何處理風味,也會特別留意現在日本有哪些新的食材與品種,它們在味道上與台灣有什麼不同。日本的飲食流行和市場變化非常快,許多優秀的歐美主廚也會到日本工作,所以即使沒有太多時間到歐美旅行,日本反而成為一個「集大成」的市場,那裡的趨勢與做法,常常能預示台灣幾年後可能會發展的方向。而旅行途中,我多半是用「體感記憶」做記錄,先在腦海裡記下品嚐到的味道與香氣,再去想像它能和什麼結合、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等回到台灣之後,再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詮釋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料理。
無論是走進名廚的餐桌,還是在市場的攤販間尋味,那些看似日常的經驗,都悄悄成為料理背後的故事原型。於是我們好奇,在他們的料理故事裡,是否也有那麼一次旅程,悄然留下了深刻的痕跡?
Q

能否分享一次您在旅行途中最難忘的經歷?它如何影響了您之後看待食材或設計料理的方式?

A

Steve:對我來說,一段最深刻的經驗來自我的太太。她是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藏族人,因為這段緣分,我有機會真正走進他們的生活,認識這個民族的文化與故事。好一段時間受到她家人的照顧與款待,內心充滿溫暖與感動,也因此萌生了想把這份經驗轉化為料理的念頭。藏式料理其實沒有特別明確的風味走向,更多是以「原味食材」作為核心——像當地常見的山珍、蘑菇、羊肉、犛牛或蕨麻豬肉等。不過這些食材無法進口到台灣,所以我選擇以「意象」的方式來呈現那份文化的美好,比方說,藏族文化中常見的「五色經幡」,我就用五種不同顏色的醬料作為轉譯。

另外,藏族還有一種名為「貢盒」的傳統宴饗形式,用來款待重要賓客。那是一個盛滿豬、牛或羊肉的盒子,肉會燉得厚實軟嫩、份量十足,上桌時旁邊放上一把小刀,讓客人親手割下自己想吃的部位,象徵分享與尊重。所以今年春天,我以紐西蘭羊鞍作為替代食材,並在上菜前先向客人介紹這道菜背後的概念與故事,最後將羊鞍分切、擺盤上桌一起共享。
在各地走訪那麼多餐廳後,我發現讓我真正驚艷的,往往不是「料理特別好吃」這件事本身,而是他們的思維模式。「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把當地的故事、文化與食材,自信地展現給世界,這件事本身就很令人感動。」所以我也希望能做同樣的事,不必一昧地複製國外的東西,與其「再現別人的特色」,不如吸收他們的技法與觀念,回到自己的土地,做那些與我真正有關、也真心喜歡的料理。然而,無論靈感來自哪裡,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仍然是分享「台灣在地的美好」,以及我在生命經驗中所認識、所感受到的「藏式的美好」。
Sherry:作為甜點師,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日本牛蒡所帶給我的靈感。日本人很常把牛蒡炸成脆片撒在餐點上,那時我在想,如果把它變成甜點會怎麼樣呢?回到台灣後,剛好遇上巨峰葡萄的季節,我試著把這些元素結合,做出一款「台灣巨峰・楓糖牛蒡冰淇淋」。先把葡萄煮成果醬、打成醬汁,讓味道變得更濃郁,將牛蒡煮一煮、烤一烤之後,會形成果泥的原料基底,再搭配楓糖的香氣,整體有一點像古早味冬瓜糖,或者韓國人蔘糖的風味,這讓我發現,原來日常的蔬菜也能在甜點上創造驚喜。
另一個難忘的經驗是去栃木採草莓。當時一次試吃了十幾種不同的品種,每一種在酸度、香氣和口感上都有微妙的差異,可以在一種食材裡感受到層次變化,是非常特別的體驗。回到廚房,我在同一盤甜點裡呈現了各品種的特性,並巧妙安排它們的擺放與搭配,比如台灣的草莓會和慕斯一起入口,而日本的草莓則保留原味,讓客人在品嚐時能感受到其中的對比與平衡,從味覺到結構的變化,就像甜點裡的一場「起承轉合」。
我覺得做料理還是要回到最原始的角度——站在消費者的立場去思考。許多食材其實都很好,只是大家因為過於習慣而缺少了驚喜感,所以我會試著去尋找「反差」,透過旅行觀察國外的飲食特色,再想像它們和台灣食材之間,如何創造出更自然又有趣的媒合。

旅途中的記憶、風景與味道,最終都會回到廚房之中,經過時間的沉澱,逐漸成為自我風格的表達。而在天天與料理為伴的日子裡,Steve 與 Sherry 心中,是否也各自珍藏著那一道獨一無二的料理?
Q

您經常透過與世界各地廚師的交流,不斷突破自己並重新詮釋台灣在地食材。能否分享一道對您而言特別有意義的料理,以及背後的故事?

A

Steve:最近做了一道「滷肉飯」特別有意義,但不完全是我們傳統印象中的滷肉飯。這道料理在做法上重新設計過:我用番茄海鮮高湯來炊飯,讓米飯本身帶有自然的高湯鮮味。再搭配烤過的鴻喜菇、筍乾,還有以醬油油封的牛筋,整體拌在一起吃,就會有滷肉飯、筍乾豬腳飯的即視感,非常具有台灣在地的風味。同時,我也想透過視覺,讓人一眼就能認出這是台灣的料理,於是特別訂製了一個以台灣島形狀為造型的 3D 列印模具,山脈與稜線都很清晰,用模具沾取麵糊去炸,就能做出一個台灣島形狀的造型。當客人看著台灣、吃著台灣的味道,並透過香色的門與窗望出去,便能感受到我們想要呈現的在地美好。

這個想法,其實也受到一次泰國旅行的啟發。當時我去品嚐了今年「世界最佳女主廚」所經營的餐廳——「普通大藥房」(Potong),其中有一道泰式炒河粉(Pad Thai)讓我印象特別深刻,那道料理的風味十分當代,卻同時保留了傳統的靈魂。主廚甚至以泰國國旗作為視覺設計,紅、藍、白相間的河粉覆蓋在生蝦上,蝦身之間還藏有帶著 Pad Thai 風味的泥醬。整道菜在視覺、味覺與嗅覺上都極具層次,完整呈現出「這就是泰國」的感受。
這樣的經驗讓我開始思考,是否也能創作出一個同樣能「被看見、被感受」的台灣料理?於是便有了那道不同以往的「滷肉飯」。未來在香色的經營上,我也希望能持續延伸這樣的理念——在每一個階段,都與客人分享我對料理的熱情,並不斷嘗試新的方式,讓大家在品嚐料理與體驗餐桌氛圍的過程中,能感受到驚喜與愉悅,同時在料理上,看見不同文化交融的故事。
Q

啢啢將自己定位成一間輕鬆自在、適合約會與過節日的餐廳。能不能和我們分享一道料理,或某一系列餐單,最能詮釋這樣的風格?以及為什麼會這樣設計?

A

Sherry:我自己最喜歡的一道,是啢啢的鴨胸。傳統的做法通常會把鴨皮的油煎掉,吃起來是薄脆的,但我們特別保留了鴨皮的口感。保留這種彈性的口感,是為了能在上面刷上香料和甜甜的醬汁,邊烤邊讓外皮慢慢變脆,最後再吃到裡面嫩嫩的鴨胸肉本身。它的醬汁其實是以「鱔魚意麵」的概念發想,呈現那種帶著鍋氣的層次,而搭配的「化應子醬」則讓整體風味更成熟。另外,我也很喜歡我們的虱目魚料理。虱目魚本身油脂不高,但味道非常鮮明,我們會用芹菜萃成綠油,讓味道變得輕柔,再以自製的薑醬提鮮,最後搭配一片金蓮葉,帶出淡淡的芥末香氣,整體吃起來清爽又有層次變化。

在菜單設計上,我們盡可能地使用台灣在地食材,也喜歡發掘那些平常不會被拿來入菜或是較少見、但確實有栽種的原料,例如「菊芋」。它是一種帶有特殊香氣的根莖類植物,我們把它跟烏龍茶結合,做成「台灣烏龍茶菊芋湯」,這款茶湯出乎意料地有趣。 
對我來說,料理的發想並不是為了「復刻」某種創意或傳統,而是用食材之間的對話去堆疊出新的風味。即便是我們熟悉的台灣食材,透過西式的手法,也能呈現出新的可能。所以我認為「趣味性」很重要,希望能讓客人感受到fine dining的料理也能是親切的,而不是高高在上、難以接近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經常舉辦主題活動、推出主題性菜單或是根據節日設計單點品項。除了制式的套餐,我不希望自己被框在某一種形式裡,而是讓啢啢成為一個充滿趣味、能讓人親近、又好吃的餐廳。
圖片來源 / 香色 XIANG SE啢啢餐桌Liang Liang Table
文字 / 薇伊
Continue reading...
訂閱我們的美好生活提案 — 每月編輯部的精選文章 let’s chat! chat!
Nice to meet you!
按下訂閱鍵即代表同意使用者條款與隱私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