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時,什麼事情最常抓住您的目光?身為廚師,是否有特別的旅行習慣?
Steve:我出國的行程通常排得很緊湊,幾乎都圍繞在「餐廳的探索」上。因為經營香色的關係,自然想看看世界各地的人是如何經營 fine dining:他們的水平到哪裡、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學習。這樣的旅行對我來說,比較像是「工作」,雖然在外人眼裡像是在享受美食,但對我而言,這是一種高度專注、目的明確的行程安排。最近幾次出國,我幾乎都是中午一間、晚上再一間,四天之內就能塞進七家餐廳去探訪,每一餐都會好好去理解主廚想展現的料理形式、想傳遞的訊息,以及他們如何透過料理表現國家特色。餐廳的挑選方式會參考國際評選機制,例如「亞洲五十大」、「世界五十大餐廳」或「米其林名單」,但時間畢竟有限,所以最後會再根據自己的興趣或朋友推薦來做選擇。
能否分享一次您在旅行途中最難忘的經歷?它如何影響了您之後看待食材或設計料理的方式?
Steve:對我來說,一段最深刻的經驗來自我的太太。她是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藏族人,因為這段緣分,我有機會真正走進他們的生活,認識這個民族的文化與故事。好一段時間受到她家人的照顧與款待,內心充滿溫暖與感動,也因此萌生了想把這份經驗轉化為料理的念頭。藏式料理其實沒有特別明確的風味走向,更多是以「原味食材」作為核心——像當地常見的山珍、蘑菇、羊肉、犛牛或蕨麻豬肉等。不過這些食材無法進口到台灣,所以我選擇以「意象」的方式來呈現那份文化的美好,比方說,藏族文化中常見的「五色經幡」,我就用五種不同顏色的醬料作為轉譯。
您經常透過與世界各地廚師的交流,不斷突破自己並重新詮釋台灣在地食材。能否分享一道對您而言特別有意義的料理,以及背後的故事?
Steve:最近做了一道「滷肉飯」特別有意義,但不完全是我們傳統印象中的滷肉飯。這道料理在做法上重新設計過:我用番茄海鮮高湯來炊飯,讓米飯本身帶有自然的高湯鮮味。再搭配烤過的鴻喜菇、筍乾,還有以醬油油封的牛筋,整體拌在一起吃,就會有滷肉飯、筍乾豬腳飯的即視感,非常具有台灣在地的風味。同時,我也想透過視覺,讓人一眼就能認出這是台灣的料理,於是特別訂製了一個以台灣島形狀為造型的 3D 列印模具,山脈與稜線都很清晰,用模具沾取麵糊去炸,就能做出一個台灣島形狀的造型。當客人看著台灣、吃著台灣的味道,並透過香色的門與窗望出去,便能感受到我們想要呈現的在地美好。
啢啢將自己定位成一間輕鬆自在、適合約會與過節日的餐廳。能不能和我們分享一道料理,或某一系列餐單,最能詮釋這樣的風格?以及為什麼會這樣設計?
Sherry:我自己最喜歡的一道,是啢啢的鴨胸。傳統的做法通常會把鴨皮的油煎掉,吃起來是薄脆的,但我們特別保留了鴨皮的口感。保留這種彈性的口感,是為了能在上面刷上香料和甜甜的醬汁,邊烤邊讓外皮慢慢變脆,最後再吃到裡面嫩嫩的鴨胸肉本身。它的醬汁其實是以「鱔魚意麵」的概念發想,呈現那種帶著鍋氣的層次,而搭配的「化應子醬」則讓整體風味更成熟。另外,我也很喜歡我們的虱目魚料理。虱目魚本身油脂不高,但味道非常鮮明,我們會用芹菜萃成綠油,讓味道變得輕柔,再以自製的薑醬提鮮,最後搭配一片金蓮葉,帶出淡淡的芥末香氣,整體吃起來清爽又有層次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