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ial

突破織品的想像,在重複中療癒心靈—針織藝術家 Yu Mei Huang

Profile

突破織品的想像,在重複中療癒心靈—針織藝術家 Yu Mei Huang

創作出一種全新的樣貌
曾經兩次登上倫敦時裝週的郁媚,對於織品的創作與想法可說是有目共睹的。雖然疫情的關係讓她暫時無法到處飛,但也讓她有了休息的時間與重新調整步調的機會,她將工作室設立在台灣,希望藉由她的專業知識,讓更多人了解針織與織品。
一般大眾對於針織的認識不深,會以為那不就是毛衣嗎?其實不完全一樣喔!針織是利用織針將紗線彎曲成圈並相互串套而形成織物的技法。而針織是如何吸引著郁媚的,就讓她與我們聊聊吧!
找到針織與藝術治療的連結
針織在創作的過程中常常會受到材料的限制,所以在接觸新材料時郁媚都會想要先去瞭解材料的特性與質感,要怎麼樣才能讓材料發揮出最大的特色,或是不同材料之間的接合會激發出什麼效果。郁媚的代表性作品In to the Bubbles,就是在製作布料時將泡泡紙埋入紗線,讓布料蓬鬆成形,創作出有別於以往的3D立體輪廓。會嘗試用泡泡紙與針織結合是因為郁媚喜歡研究藝術治療,而泡泡紙給人一種很舒壓的感覺,就將兩者合併在一起,沒想到卻創作出一種全新的樣貌。
藝術治療還有另一系列的作品,就叫做ADHD過動症,這類的患者大多有注意力不集中、易焦慮的症狀。創作的核心概念是在服裝裡加入互動元素,因而設計出充滿扭結的服裝,當遇到緊張、焦慮的情況,就能將注意力轉向衣服上的紐結,藉由重複綁上、鬆開的動作來使情緒漸趨平穩。
打破大眾對於織品既定的印象 發展織品的多樣性
郁媚分享到以前課堂中有上過一個想像練習,如果把生活中的所有織品都抽掉,會發現很赤裸,因為日常生活裡到處都是織品,從床單、窗簾到收納袋,更別說穿在身上的衣服、鞋子都是織品。但大眾對於織品的想像好像沒有那麼豐富,所以近一、兩年郁媚想要開創織品更多的可能性,讓大家看到她的作品時,會說出:「哇!這個居然是布做的!」以台灣的市場來說,運動機能布料做得相當好,但要說多樣性的話就沒有那麼足,因此她努力的在既有的工藝下找到新的方法,開發出織品更多的可能性。
對於品牌想像的轉換
一路以來都是讀織品與服裝的郁媚,起初對於品牌的想像就是創立一個服裝品牌,畢竟身邊的老師與朋友們,大多都是走這條路。但是直到念了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才發現,原來自己有興趣的其實是從材料轉變成織品,是這個從零到有的過程,而至於織品要不要變成服裝呢?其實沒有那麼一定。所以現在的她想以自己的名字當成品牌,先創立一個針織工作室,慢慢地去發展,但不會像服裝品牌一樣一季出很多LOOK,開發的產品也不會僅僅只侷限於服裝。
用織品與大眾對話
從2020年年底回台後,至今郁媚已辦了大大小小共五個展覽,其中讓她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桃園的「Loop in Progress 弧線前進」個展,整個場域的陳列概念、氛圍呈現都是由自己去打理與佈置,要想辦法讓任何一個進到展場的人都可以感受到想傳遞的故事。展覽期間有好多朋友來看展,也感受到大家滿滿的愛,就算撤展後那暖暖的感受還是一直都在。
另外一個很有意思的展覽是一個小型的櫥窗展,主題是社交。找織品設計師來傳遞社交的想法就非常有趣,因為織品很大部分是觸覺與視覺的想像,而櫥窗展就將觸覺拿掉,所以只能用視覺來揣測這作品摸起是什麼感覺,這也呼應了現今的社交模式,現代人都透過社交媒體去認識新的事物,但從社交媒體上看到的跟真實觸碰到的還是會有些微落差。
織品的想像-地毯槍織工作坊
郁媚說:當初會想要開工作坊就是覺得槍織(Tufting)是接觸織品很好的入門方式,也是對於織品的不同想像。槍織的操作很簡單,不需要太多學術知識或是技術門檻,在台灣也很少見,而且做起來很有成就感,一堂課就可以做出A3~A2大小的織物。課程中也發生學生沒有按表操課,反而創作出美麗的意外,也讓郁媚能在他們身上學到一些不同的東西,跳脫以往的方式。
落地台灣的針織工作室
假設某品牌想要開創一系列的針織服裝,通常會與獨立個體的設計師或工作室以自由接案的方式合作。雖然台灣較少見針織工作室,但在國外卻還蠻普遍的,郁媚的工作室會座落在台北,現在也正在整修中,選擇落地台灣,不僅能節省時間與成本,也因為對地區的熟悉,能更好掌握使用的資源。但定期還是想到世界各地走走,一方面是郁媚停不下來的個性,另一方面也想透過這些旅程吸取養分與吸收新知。
全文圖片提供 / yumeihuang_studio官方網站


Continue reading...
訂閱我們的美好生活提案 — 每月編輯部的精選文章 let’s chat! chat!
Nice to meet you!
按下訂閱鍵即代表同意使用者條款與隱私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