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ial

用大地賞賜的自然寶物,編織數百年的生活記憶—臺灣手藺

Profile

用大地賞賜的自然寶物,編織數百年的生活記憶—臺灣手藺

傳承舊式經典的嶄新詮釋
「在兒時的記憶裡,藺草充斥著我們的生活,阿嬤手作的編織鞋墊、帽子與草蓆,得來全不費功夫,然而長大後才發現那些生活中的日常風景竟隨著時間找不著蹤影」,臺灣手藺專案經理—蕭博駿回憶道。那些屬於苗栗苑裡人的共同回憶其實不曾消失,只是少了大放異彩的舞台與機會,臺灣藺草學會為了讓舊時光的美好工藝被更多人看見,於是創立自有品牌「臺灣手藺」,透過手工的藺草編織產品加入返鄉青年的齊心努力,傳承重現當年的繁光榮景。
走入舊時空體驗過去的生活風景
臺灣藺草學會座落媽祖廟下方的活動中心,連接農村工藝生活館的展售中心是一處古早三合院,編藝師們不僅在此工作,更在這裡享受生活,今天誰包了肉粽,明天就有人帶著蘿蔔糕互相分享,一邊聊著兒孫的可愛趣事,一邊用心的做著藺草編織,和樂融融的場景彷彿讓人走入時空隧道,體驗著過去的溫暖日常,一橫一豎的飽滿編紋充滿溫度和力量,每一件作品都各自展現著力與美的鮮明個性,不經意地流露著濃厚的自然生活感。
用藺草編織出屬於臺灣的黃金年代
一般人也許無法感同身受,但對於苗栗苑裡人來說,藺草可是家家戶戶曾經的情感記憶,發展至今甚至已經有了300多年的文化歷史,在鼎盛時期佔據台灣外銷出口第三名,此外,光是藺草帽在1937年出口量達77萬頂,而同期苑裡鎮鎮民僅有2萬3千多人,由此可見所謂家家戶戶的深刻意涵。更令人驚訝的是在1930年代左右,光是在草帽這個領域,苗栗苑裡的外銷市佔率為全球六成,世界第一的亮眼成績,名副其實地成了臺灣藺草原鄉。
看天吃飯的綠色循環經濟
位處臺灣南北氣候的分水嶺,加上大安溪的豐沛水資源,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造就苑裡藺草的優良品質,不僅韌度好、纖維長、吸水性佳並散發自然清香,能有效驅蚊除蟲,所以早期皆是製作與皮膚接觸的相關生活用品,如:草蓆、鞋墊和帽子。一年收成三次的質量特性當然也依據季節的氣候變化而有差異,每期大約需要三個月的生長時間,收割後還要經過曬草、翻草、挑草等繁複程序才能開始真正的編織工作,若是不幸碰到下雨,大量的藺草也只能集中以帆布遮蓋,等待太陽再次出現。只與太陽接觸、以手工編織的藺草產業可以說是最符合循環經濟的綠色原料,丟回土裡便能再次重獲新生。
買一份手做的溫度與對工藝的支持
碰上機械化的大量製造,苗栗的藺草編織產業逐漸式微,面對傳統技藝的挑戰,臺灣手藺正為此重新定義、找回價值!除了依消費者反饋做改良,也透過參與國際性比賽、展覽以及政府計劃等爭取曝光機會,在認識各行各業的朋友後,找到了更多的發展可能。2014年在無印良品所舉辦的設計競賽《生活中的恆久工藝》中,於全亞洲的4800個作品脫穎而出,榮獲第三名殊榮;2015年更與設計師陳劭彥合作,共同為舒淇設計了一款藺草禮服於慈善基金會走秀募款。每一個合作與挑戰都是積蓄創新能量的強大基礎,後續更接連受邀國際展覽交流分享,在產品的設計上也大量著墨於居家佈置及個人風格展現,緊扣生活將經典工藝嶄新詮釋。
傳承發展不應只是放在博物館裡
傳統文化的保存不應只是把作品封存在博物館裡,少了會做的傳承者就失去了意義!臺灣藺草學會一直積極投入於藺草編藝師的培養傳承,編輯教科書、舉辦檢定考、提供實習機會,甚至創辦愛藺工藝獎讓藺草真正走入生活,成為活得下去的工藝。而開辦課程至今,累積高達350位學員,其中通過檢定考的16位平均年齡39歲,與現役工藝師平均年齡的71.5歲整整下降了一個世代,接觸人群的年輕化不僅是唯一目標,明年更計畫創辦藺編工藝學校,額外加設數位影音學程,並串連不同產業,讓苗栗苑裡搖身成為工藝生活村,陪伴大家在生活中體驗工藝。
編織屬於台灣人的堅韌生活態度
臺灣手藺專案經理—蕭博駿與我們分享:2019年在一次出國參展的旅途中意外發現了同行工藝師因沒有指紋而無法過海關,原來,長期編草的雙手因大力拉扯而有了職業傷害,多年來對工藝的付出全寫在了手上。藺草從種植到商品至少需要一百天的時間,而傳承更需要多年的積累,也許藺草編織這種慢工出細活的工藝早已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但濃濃的人情味與生活感或許才是現代人最需要的溫度!藺草經歷了各個時期的多元文化,不斷蛻變生長,用最堅韌的態度屹立不搖,一如臺灣人獨立堅強的性格,未來也將持續茁壯,等待更多夥伴的加入,延續這段屬於苑裡人記憶中最自然的生活風景。
全文圖片提供 / 臺灣手藺 官網 / Instagram / Facebook
Continue reading...
訂閱我們的美好生活提案 — 每月編輯部的精選文章 let’s chat! chat!
Nice to meet you!
按下訂閱鍵即代表同意使用者條款與隱私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