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初期我有一陣低潮期,在那段時間,即使身處異國也難以感受到自己「視野與心靈變得開闊了」反而更常處於自我懷疑的狀態,即便出走了,日常瑣事依舊像滿地雞毛一樣等著我處理,更別談初來乍到的溝通問題及行政手續佔據著我的日常,放鬆與自己的時間反而變少了,哪來的心靈開闊呢?那段時間我曾問先生:「你覺得體驗旅居生活後,我可以得到什麼嗎?」他反問我:「為什麼一定要有獲得?好好生活也是一種獲得呀。」
這句話讓我安靜下來,想了半晌後覺得:「對呀,為什麼我那麼在乎我有沒有獲得?為何會覺得沒有收穫就是浪費?而我們又要如何定義收穫?」也發現自己不自覺又陷入「結果論」思維,做某件事一定要有目標,沒有達成目標就白費了時間、金錢與力氣等等,無形中感到壓力,也喪失了恣意探索的樂趣。
「原來,最重要的不是出走,而是每日看待事物的視角。」
旅行固然有美好絢爛的一面,但同時也映照出每個人內在最深處的孤單、脆弱與煩悶,旅行的意義不見得是出發到某地,更是培養對生活的好奇,旅行也許不在他方,而在我們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