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道林·格雷的畫像》中的群像與孤島:誰在凝視誰?

2025.07
Artist
《道林·格雷的畫像》中的群像與孤島:誰在凝視誰?
「如果你能永遠年輕美麗,而你的畫像將代替你老去,你會願意交換嗎?」這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假設,而是一把直指美、時間與靈魂交換條件的寓言之鑰,緩緩打開王爾德筆下那個光鮮卻腐朽、唯美卻哀傷的世界。
《道林·格雷的畫像》作為奧斯卡·王爾德唯一的長篇小說,是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末期「美與道德」衝突最為鮮明、也最具挑釁意味的文學作品之一。2025年夏季,曾因HBO 系列影集——Succession《繼承之戰》而爆紅的Sarah Snook 被邀請接演劇場版《道林·格雷的畫像》。在該劇中她一人分飾26個角色,包括道林、畫家巴茲爾、亨利勳爵、情人、大眾、社會評判者,甚至是他自身的多重分身——Snook 一人涵蓋了所有凝視與被凝視的角色,是主體,也是他者。Snook 的獨角戲除了是演技上的極大挑戰,更是一場觀看與化身、自我與他者交錯的劇場實驗。於是我們得以從劇場表演的角度出發,重新回望那個由影像奪取真實、靈魂與外貌分裂的故事原點。
當 Sarah Snook 一人演繹道林的慾望、畫像的沉默、畫家巴茲爾的凝視、亨利勳爵的操控,以及群眾的道德審判時,觀眾不只是看見了角色,而是驚奇的發現了所有角色是如何在她的身體與聲線中彼此交錯與折射。那種觀看彷彿不是線性的,而是帶著回音與疊影的。這讓人想起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概念:法國精神分析學家雅各.拉岡(Jacques Lacan)曾提出的「鏡像階段」。他指出,人類在嬰兒時期首次從鏡中認出自己的形象時,便開始了一場誤認的旅程——我們以為那個被觀看的「我像」就是自我本身,卻不知那是一個由他者目光所構成的幻象。這個被觀看而後生成的「我像」,不僅象徵著主體認同的誕生,也標誌著分裂的開始。

Snook 的轉場宛如鏡像的裂變。她以身體切換角色,透過影像延展自我,在攝影機與觀眾之間,製造出一種持續流動的對視與錯認。角色之間的轉換,就像是一場對鏡而舞的表演。她獨自穿梭於劇情之中,跨越角色的邊界,讓舞台成為構築自我的鏡室。觀眾也在不知不覺中,捲入這場視角的流動:在她的變化裡,看見角色、看見自己,甚至,看見那個可能正悄然裂解的自我。
如果說 Snook 的舞台呈現讓多重角色在她的身體中交疊與共存,那麼原著中的道林·格雷,也早已在畫像前踏上了自我分裂的旅程。小說裡的道林起初並未擁有那麼多種聲音,卻在亨利勳爵巧舌如簧的言語誘惑下,逐步沉溺於對「永遠青春」的幻想。故事開端,一幅由畫家巴茲爾·霍爾沃德精心繪製的肖像,捕捉了他年輕俊美的容貌,也封存了一種無可取代的理想形象。當道林凝視那幅畫時,他感受到的不是讚歎,而是嫉妒——他嫉妒畫中之人得以逃過衰老與損耗,於是說出那句決定命運的話:「要是能換過來就好了!」

從那一刻起,畫像開始替他承擔時間的腐蝕與道德的墮落,而他本人,則保有一張不會老去的臉孔。但正如前段所示,這樣的「交換」其實是一種拉岡式的錯認:他將畫像誤認為真正的自我,也誤以為只要將罪與時間外包,就能維持靈魂的完整。事實上,正是這場錯置,使他逐步喪失與自身真實存在的連結,最終淪為畫像的殘影。

最後,畫像不再只是模仿,而是主體的替代品,它記錄著道林的道德崩壞、慾望與謀殺。房間裡被布幔覆蓋的畫像,彷彿是他靈魂的陰影,而他每天照鏡時所見的俊美臉龐,淪為被美包裹的虛無。在這樣的裂縫中,道林走向毀滅,也完成了王爾德最陰鬱的唯美寓言。
相較於原著以男性角色為敘事主體,這齣劇場版中,Sarah Snook 的女性身體本身成為改寫文本的起點。她既未刻意模仿男性語調,也未透過外型轉換性別,而是以聲線節奏、語氣轉場與姿態調度,在一具女性身體中演繹出道林的驕傲、畫家的溫柔、亨利勳爵的誘惑,以及社會的冷酷。

當我們回到原著的閱讀裡,會發現王爾德筆下的「美」,經常是對男性身體的理想化投射,承載著權力與內心深處的渴望。而 Snook 的演出悄然顛覆了這套觀看邏輯:她不只是化身為眾多角色,更成為角色慾望的體現者與轉譯者。她讓性別的邊界逐漸模糊,甚至失效,她的身體不再只是表演的媒介,而成為一面承載投射的鏡子——承接所有目光、私心與評價。也因此,觀眾開始意識到:每個角色的形象背後,映照出的或許正是我們自身複雜而隱微的心理世界。於是,最後那個問題悄然浮現:「觀眾究竟在看誰?」
Snook 的舞台上,始終有另一位無形卻強力的共演者:即時影像。導演與技術團隊大量運用投影與攝影機,讓她的表演被即時捕捉、放大、複製、延遲。這些投影不只是背景輔助,而彷彿成了舞台上的第二個自我,一個數位分身。

這樣的分身與她本人時刻爭奪觀眾的注意力,表演被切割為現場與投影、身體與影像兩條路徑,觀眾既看見她的當下,也看見她的重播,整體與被拆解的片段交錯疊映,同一具身體在無數變奏中反覆顯現——這齣劇訴說的,不只是一則關於美與墮落的故事,更是數位時代裡,我們如何凝視自己、又如何迷失於影像的寓言。
在這場令人屏息的舞台劇中,Snook 藉由王爾德經典故事中的鏡像寓言,獨力演繹百聲眾影,奪得 2025 年 Tony Award 最佳戲劇類女主角獎。當她以一身之軀穿梭於時間、空間與身份,舞台不再喧囂,反而成為孤寂的容器——她既是群像,也是孤島。

這場演出像極了社群時代的我們:在多種帳號與語氣之間游移,在身份與自我之中拆解與縫合。Snook 將這種斷裂的模樣具象化——她既是道林,也是審判道林的社會、愛過他的人、以及他自己。最終,只剩她與觀眾,與那面鏡中難以直視的模糊倒影。燈熄的一刻,你終於明白:我們之所以移開目光,或許只是因為,那畫像太像我們自己了。
圖片來源 /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臉書粉專售票官網
文字 / 薇伊
Continue reading...
訂閱我們的美好生活提案 — 每月編輯部的精選文章 let’s chat! chat!
Nice to meet you!
按下訂閱鍵即代表同意使用者條款與隱私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