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ial

三本選書Ep4:自然生活,擁抱與土地最原始的連結

Column

三本選書Ep4:自然生活,擁抱與土地最原始的連結

以山林風土滋養身心
當你感到心情低落、提不起勁時,你會做什麼來舒緩? 剛開始工作的前幾年,節奏極快的生活與工作時常讓我喘不過氣,幸好後來有找到了出口,爬山,當與大自然接觸,觀察山路邊的花草,望向天空與大樹時,便能感受到一股油然而生的平靜,那是大自然的力量,也是我們和大地與生俱來的連結。
大地之母,與生俱來的療癒力量
居住在水泥叢林的我們,很少覺察自然與我們的關係,如果回歸人類最原始的療癒能量,那必定是大地母親的滋養。去年開始,因為失眠與情緒緊繃的關係,我開始走向書店裡一區擺放自然、芳香療法的書櫃,買起精油試著舒緩自己,也在當時體會到植物的能量如何影響我們身心,其中有本令我印象深刻的書,是由台灣芳療名師溫佑君與植物博士楊智凱合著的《療癒之島》,書中除了圖片多彩豐富外,更介紹了許多台灣原生種植物如何為我們帶來療癒的功效,以往提到芳香療法,總會直覺想到西方植物與花卉,而《療癒之島》是少見以台灣原生種為主軸,講述植物與土地氣味的故事與療癒力量。
閱讀這本書時,也會驚訝地發現,原來我們對從小生長的台灣理解如此地少,也能以另一種視角開啟植物與氣味的台灣島嶼之旅。開始思考自然與我們的關係,當我們將自己交由給大地時,心靈也將感受到平靜與滋養。
山林玩樂的童年記憶,自然離我們不遠
今年春季我去了趟京都,因為不是第一次到訪,特意安排京都近郊的行程,想認識不同視角的京都,也是我第一次近距離觀察京都的花草樹木。氣候關係,京都的樹木高瘦細長,有種日式獨有的秩序與靜謐,我們在到訪的書屋裡閱讀,過程中抬起頭,就能望見郁郁青青的山林樹海,隨即減緩旅途中舟車勞頓的疲憊。
從山林回市區途中,觀察著尋常人家庭園的一草一木,有說得上名字的花草,也有令人驚喜的庭園設計,路邊更有住家就地賣起種籽,京都近郊的自然觀察,對我來說是新鮮體驗,原來現代生活與自然的連結可以如此親近。
 
回想起小時候在外婆家的記憶,童年在鄉下外婆家長大,沒有平板與電腦的我與妹妹,平常休閒玩樂是到後山撿拾樹葉、果實、花就地玩起扮家家酒,以石板為桌,一道道以植物、花朵做成的「佳餚」就此上菜。想為自己打扮時,我們便以花朵作為材料,為自己串條鮮花手鍊,每當想起這些童年記憶時,都能再次喚醒大地與自身的連結,自然純粹,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
當我看到《地味手帖 NO.07 野孩基地:長出地方的歸屬感》特輯時,找回了小時候的記憶。編輯們進入鄉野,與孩子一起體驗爬樹、採集、觀察與探險,這些玩樂據點就是「野孩基地」,在書中你可以發現許多不同於塑膠玩具、絨毛娃娃的天然童玩、有別於主流教育的學習場域與方式,並重新思考我們能帶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體驗?
 
此書將「野孩基地」分為五部份,分別為生活、思辨、語言、在地、空間,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空間,名為眼底城事的單元,標題寫著:蹲下來,看孩子眼中的世界,讓我想起小時候那個與路邊花叢平行、草木齊高,永遠好奇澄澈的眼神,這份特質似乎在長大後逐漸褪色,而這一章則提醒著我,要把這份好奇與觀察精神找回來,對事物永保探索之心。
當自然與永續,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有次旅行至南法,從巴黎坐上火車後一路前進,車窗外的景色也由城市大樓漸漸掛上油畫濾鏡,藍天白雲綠地,成群結隊的綿羊、乳牛與小動物們,長大後便生活在都市的我們看見這畫面十分興奮,望著窗外直到終點站,抵達南法後,我們住進一間木造小屋,民宿在半山腰上,能聽見蟲鳴鳥叫,與五光十色的巴黎形成巨大對比,也讓我們逐漸慢了下來,開啟慢旅模式。
我們觀察起房子的一磚一瓦,自然質樸的風格中透露屋主的獨特品味,陶器、棉麻織品、地磚,童話故事中才有的小屋就在我們眼前,跟民宿主人聊天後才知道,這棟小木屋是他與家人一起建造而成,客廳、廚房、浴室、每個房間都是他們親自設計與打造,其中的陶件也是由陶藝家女主人手作而成。原本在巴黎生活的一家人,深感城市物價與生活品質不成正比,於是移居南法,買下一塊地後開始建造自己的家園,過著半自給自足生活,經營民宿、線上販售陶藝品與手作家居物件,庭院裡種著各類水果、香草、植物,田居生活在這一方天地中展開。
某次在家中書架上看見《我用風、水、陽光蓋房子》這本書,發現作者實踐的正是我在南法體驗的生活,作者為建築家中村好文,在 2005 年以改造一間面積僅 14 坪的老屋作為起點,開啟自給自足的生活實驗。小屋中沒有任何管線,一切從零開始,沒有自來水就搜集雨水加以淨化,沒有電力就以風力與太陽能發電,沒有廚房就以土自製爐灶,家門外種植蔬菜果實,自製火腿也不成問題,書中記錄了他為小屋繪製的設計圖、樸實自然的日常紀實,呈現生活本質的模樣,南法旅行與作者的經驗,拓寬了我對未來生活的想像。
綠色生活是種生活方式,當我們開始實踐時,與自然的連結也隨之展開。 
全文攝影&文字 /  Chelsea
July  2024
Continue reading...
訂閱我們的美好生活提案 — 每月編輯部的精選文章 let’s chat! chat!
Nice to meet you!
按下訂閱鍵即代表同意使用者條款與隱私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