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創作的那段日子碰上疫情肆虐,在全世界都被迫按下暫停鍵的時日,范喬斯的父親帶回了一個烤箱。開始烘焙後她發現,在搓揉麵團和攪拌麵糊的過程中,不斷重複的動作讓她再次體會到創作帶來的安全感,而烘焙與藝術也有許多相似之處,「這些食材對我而言像是不同媒材的延伸,差別只在於它們是可食用的。」
藉由這些可食用的媒材,范喬斯的情感和生活得以鬆綁。在法國文豪普魯斯特(Proust)的名著《追憶似水年華》(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中,剛回到家的普魯斯特品嚐方才浸過瑪德蓮的熱茶,這口茶水帶領他憶起同樣有著瑪德蓮滋味的回憶。而觀看范喬斯的《脫模》時,也不禁被金黃色的瑪德蓮帶入回憶漩渦,「很多觀眾看到這件作品都問我是不是跟《追憶似水年華》有關,我想或許下意識有?但我感興趣的其實是麵糊成型的過程:你給它什麼形狀,它就變成什麼形狀。」
不僅著迷於麵糊如水般自由的姿態,更被烤箱溫度升高、麵團逐漸膨起時產生的裂痕所吸引,范喬斯說道,「甜點真的是很大的學問!不同材料在不同狀態下做出,吃起來的口感也會很不一樣。」於是她將創作與食物連結,一件件作品在她手下有了情感的形狀。
那段時間,像是為了彌補前兩年的空白一般,范喬斯爆發式地創作了許多作品——《餅乾》以總是烤失敗的幸運餅乾為創作底本,和母親一起用 IKEA 地毯做出了一千個幸運餅乾;以及從吐司模具中發酵、膨脹、繼而溢出,綿軟無比的《發酵比熊》⋯⋯各種烤物以布料和刺繡的型態重生,那些難以言說的情感,霎時間也有了不一樣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