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違14年之久,再帶著紅球來臺南有什麼感受與期待?
Kurt Perschke:很高興回到臺灣。以前在臺灣的時候有很多美好的回憶,也很高興有機會體驗臺灣南部觀眾的參與,我看見他們正以一種獨特且真誠的方式在擁抱紅球。
這次紅球在臺南呈現什麼樣的「交陪」態度?
Kurt Perschke: RedBall讓人們聚集在一起歡慶他們的城市。對我來說,臺南人對自己的城市有強烈的自信,紅球在這裡也成功反映了他們的精神。 Curator黃若珣:紅球計畫已經在全球40幾個城市展出,這次來到臺南,像是到臺南作客,而這些參觀的民眾就像是主人一般熱情的歡迎它。同時也藉由紅球的置入,讓觀眾重新認識這個城市,到不同的地方「交陪」。
跟其他城市比較,臺灣民眾對紅球的反應這麼大,藝術家是什麼感受?
Curator黃若珣:Kurt Perschke覺得臺灣人很熱情,以往在他的展覽現場都是比較隨機的出現人群,不像臺南十天都這麼多人。
這次的紅球企劃,你覺得最具挑戰的是什麼?
Curator黃若珣:應該是無盡地溝通與協調吧!跟藝術家的溝通,包含了時差與無數封資訊整合的E-MAIL,還有基地單位的協調,十天就有十個景點窗口需要聯繫,而地點選定後也讓市府十分緊張,因為需要顧及交通與動線問題。
紅球最終呈現在每一個古流域地點上時,哪一個地景最令你印象深刻?
Curator黃若珣:每個地點都有獨特之處,但我覺得最特別的是竹溪月見橋,這是唯一還能看到古流域的基地,起初Kurt Perschke並沒有挑選此點,幾經討論後才正式選入,藝術家後來也說,他沒有想到這個基地能有那麼多層次的觀賞方式。
這十天結束了,有沒有想說的話?
Curator黃若珣:這十天很長又很短,每天都覺得怎麼才過了兩個小時?但卻有意猶未盡的感覺。紅球在臺南放了一個引號,讓人重新去觀看環境,藝術家也提到如果在這個計畫結束之後,你會開始關心身邊的環境,甚至去想某個地方可能也很適合放一顆紅球,就是這個計畫可以延續下去的重要意義吧!
能跟我們還原紅球破洞的現場嗎?
Curator黃若珣:新化街役場的安裝是這十天中最困難的一場,因為他們需要一邊充氣一邊移動鷹架,直到紅球與建築牢固的卡住,才可以把鷹架抽出來。這場也讓美國的技術總監感到沮喪,因為就在最後一根鷹架拉出來時,紅球被鷹架尖處戳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