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ial

在我的Tainan Map上釘選一個城市景象—Redball Tainan專訪 (下集)

Profile

在我的Tainan Map上釘選一個城市景象—Redball Tainan專訪 (下集)

臺南400, 跨越國界與文化的在地交陪。
1624年荷蘭人抵達臺南安平,臺南以最大公約數來定調建城年數,今年即是第400年,推出一系列藝文活動並將主題定為「臺南400」,呼喊著「一起臺南・世界交陪」的口號去回望過去,展望未來。Redball 曾在2010年來過臺灣,快閃於臺北的西門町、剝皮寮與民宅騎樓下。
Q

睽違14年之久,再帶著紅球來臺南有什麼感受與期待?

A

Kurt Perschke:很高興回到臺灣。以前在臺灣的時候有很多美好的回憶,也很高興有機會體驗臺灣南部觀眾的參與,我看見他們正以一種獨特且真誠的方式在擁抱紅球。

「交陪」一詞近年也在臺灣的人文發展中成為一個熱門關鍵字,具有「街境守望、友境出陣、誼廟互挺」之意,這次Redball Taina也用藝術的符號、國際的語言來與臺南「交陪」,並在展覽點上展現過去與當代的重疊與交會。
Q

這次紅球在臺南呈現什麼樣的「交陪」態度?

A

Kurt Perschke: RedBall讓人們聚集在一起歡慶他們的城市。對我來說,臺南人對自己的城市有強烈的自信,紅球在這裡也成功反映了他們的精神。 Curator黃若珣:紅球計畫已經在全球40幾個城市展出,這次來到臺南,像是到臺南作客,而這些參觀的民眾就像是主人一般熱情的歡迎它。同時也藉由紅球的置入,讓觀眾重新認識這個城市,到不同的地方「交陪」。

臺灣人的熱情眾所皆知,在這場盛大的文化「交陪」活動中,每個展覽點都是滿滿的人潮,民眾在現場排隊嗷嗷待哺、魚貫參與,此現象也讓藝術家驚訝不已。
Q

跟其他城市比較,臺灣民眾對紅球的反應這麼大,藝術家是什麼感受?

A

Curator黃若珣:Kurt Perschke覺得臺灣人很熱情,以往在他的展覽現場都是比較隨機的出現人群,不像臺南十天都這麼多人。

策展絮語,國際藝術與地方的媒合橋樑
此次Reball Tainan由策展人黃若珣、協同策展人蔡妤珮(Leslie)共同協理,負責處理展覽的相關事宜,構思整個展覽的脈絡連貫。
Q

這次的紅球企劃,你覺得最具挑戰的是什麼?

A

Curator黃若珣:應該是無盡地溝通與協調吧!跟藝術家的溝通,包含了時差與無數封資訊整合的E-MAIL,還有基地單位的協調,十天就有十個景點窗口需要聯繫,而地點選定後也讓市府十分緊張,因為需要顧及交通與動線問題。

Redball Tainan在臺南出現的地點其實是與臺南歷史街區有關,並以地理與水文發展作為主軸,臺南希望Kurt Perschke能帶著紅球在府城古流域飄移。 
Q

紅球最終呈現在每一個古流域地點上時,哪一個地景最令你印象深刻?

A

Curator黃若珣:每個地點都有獨特之處,但我覺得最特別的是竹溪月見橋,這是唯一還能看到古流域的基地,起初Kurt Perschke並沒有挑選此點,幾經討論後才正式選入,藝術家後來也說,他沒有想到這個基地能有那麼多層次的觀賞方式。

在這顆充滿熱情活力的紅球滾動過的城市街區中,聚攏了民眾參與,策展人針對臺灣大眾參與活動的習性規劃動線,思考周邊交通,都是極為不容易的事,也體現了跨越文化、因地制宜的藝術美德。
Q

這十天結束了,有沒有想說的話?

A

Curator黃若珣:這十天很長又很短,每天都覺得怎麼才過了兩個小時?但卻有意猶未盡的感覺。紅球在臺南放了一個引號,讓人重新去觀看環境,藝術家也提到如果在這個計畫結束之後,你會開始關心身邊的環境,甚至去想某個地方可能也很適合放一顆紅球,就是這個計畫可以延續下去的重要意義吧!

番外篇:破洞卻不漏氣,紅球復活記
倒數第三天,紅球來到了新化街役場展出,佈展時「碰」的一聲,紅球垂落了下來,那天若珣在遠端透過Leslie聽到這個消息,決定前去一趟。
Q

能跟我們還原紅球破洞的現場嗎?

A

Curator黃若珣:新化街役場的安裝是這十天中最困難的一場,因為他們需要一邊充氣一邊移動鷹架,直到紅球與建築牢固的卡住,才可以把鷹架抽出來。這場也讓美國的技術總監感到沮喪,因為就在最後一根鷹架拉出來時,紅球被鷹架尖處戳破了。

Kurt Perschke在紅球上簽了「Redball Tainan2024」字樣,意外的成為社群媒體上的亮點,其實紅球在周遊列國期間並不是第一次破掉,那麼球上有多少個簽名?紅球到底有幾顆呢?

Curator黃若珣:全世界只有一顆紅球,紅球其實是雙層的,破掉時補在內層,所以簽名也是在內側,外層其實是不被影響的。
其實這也是公共藝術有機的地方,在每個地點遇見不同的光線、人群與狀況,而呈現出不同的樣貌。紅球隔天到了竹溪月見橋,因為橋樑結構的限制,紅球以非完整充氣的狀態呈現,而民眾紛紛以為是因為昨天破掉才無法充飽。

Curator黃若珣:紅球會因為每個基地的狀況不同而改變它的樣貌,同時也會隨著陽光而挪動,技術團隊得在下午時將球體移動至橋的另一側,這也是公共藝術因地制宜的一種展演樣貌。
RedBall的魔力,為我們的日常空間注入新的能量,像顆小小圖釘戳在府城地景裡,提醒民眾生活空間的存在,關心自己腳踏的土地,在平等的關係中用藝術意識到城市光景。

紅球並沒有被藝術家帶走,而是持續在我們豐富的想像力中滾動,用心觀看這片土地,為日常拋下一顆「國王的紅球」!
文字 / Menger
攝影 / Emma W
Continue reading...
訂閱我們的美好生活提案 — 每月編輯部的精選文章 let’s chat! chat!
Nice to meet you!
按下訂閱鍵即代表同意使用者條款與隱私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