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ial

與海共生:留住心底的那片海

Profile

與海共生:留住心底的那片海

聯訪海洋影像工作者蘇淮 ✕ 永續戶外品牌COOCEAN ✕ 攝影師Emma Wang
在夏天結束以前,是否還來得及去看看那片思念的海?如今它是什麼模樣?我們能以什麼形式留存珍視的海洋風景?這次邀請到海洋影像工作者蘇淮、永續戶外品牌COOCEAN的主理人Tina,以及有5年潛水經驗的攝影師Emma,談論心底各自對海的依戀,以及希望能永久守護它的執著。
海洋影像工作者蘇淮:一次次下潛,只為滿足內在小孩的好奇心
Q

對您來說意義獨特的一次下潛是什麼時候呢?

A

最近的一次震撼,發生在今年夏天。今年夏天非常熱,海水溫度也很高,珊瑚再度出現大規模白化。白化不代表失去生命,更像是進入加護病房,若後續水溫下降,珊瑚仍有可能恢復原狀。這一次白化規模非常大,並且是全球性的。

過去珊瑚白化約相隔數十年才會出現一次。台灣在1998年曾發生一次,接著則是2020年、2022年。我仍記得2020是我第一次親眼見到這麼大規模的白化現象,也是台灣有紀錄以來最大的一次。當時我在小琉球發現後,墾丁潛友也陸續回報相同狀況,接著是綠島、蘭嶼,直至北海岸。2022那年稍微不那麼嚴重,今年則和2020年的狀況差不多。
回想起來,因為從來沒有看過這種景象,那一瞬間,只覺得束手無策。當下只想著要把它拍下來作為紀錄,希望時間拉長、未來回過頭看時,仍能藉由這些紀錄來見證海洋的改變。
Q

海洋保育議題在媒體及社群中的曝光日益增加,您認為這對於海洋環境是否有任何改變呢?

A

我認為影響是一體兩面的。我們身處網路時代,水下的相機也越來越普及,接觸海洋和學習潛水的人越來越多,學習水下影像的門檻較以往低上許多。我在2015年搬至小琉球,當時潛水店家可能不到10家,現在已經有近百家。當越來越多人接近海洋,就有更多人關心海裡正在發生的事情。

但相對的,當小琉球的開發增加,島上的水土保持逐漸不如以往。尤其最近時常下雨,當水土保持沒有像以前那麼好,很多黃泥水就會直接沖進海中;另外,小琉球離台灣很近,當南部下完大雨後,過幾天髒水就會流過來,所以其實不僅是島上的開發、觀光會影響小琉球,本島帶來影響也是大的,比如遇到連假,遊船班其實是可以無限加開的⋯⋯。
此外,我的最大興趣其實是觀察海洋生物,近期很有趣的一個發現是,台灣近幾年的海龜數量越來越多了!無論是小琉球、恆春、綠島、東北角,海龜的數量都在增加,但目前不知道確切原因。海龜可以洄游數百甚至數千公里,因此這些海龜們可能來自於太平洋某個地方,也許大環境正在改變,原因仍在釐清中。
Q

請推薦讀者與海洋有關的一部電影和一本書。為什麼選擇這兩件作品呢?

A

我非常喜歡紀錄片《我的章魚老師》。主角在南非開普敦福爾斯灣練習自由潛水,以長達近一年的時間每天到海裡親近一隻章魚,但並不打擾它,僅僅將自己視為海中的一份子靜靜與章魚共處,直到後來,章魚主動伸手過來碰了他一下,像是產生了特別的連結。

我常認為,我之所以喜歡觀察海洋生物,是為了滿足我好奇心。在水中時,我對海龜的所有行為都很好奇。這讓我想到在接觸潛水前,曾讀到的一本書籍《群》。開始接觸潛水後再回去看,特別想推薦這本書。
 
《群》中講述海洋中生物突然出現異常行為,甚至會攻擊人類,一群科學家因而展開尋找答案的旅程。其中許多有科學依據的橋段都深深吸引著我——我想科學家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為了滿足內心小孩的好奇,不斷推動著他們去鑽研某個領域,對我來說,就像是看見自己的生活縮影。
永續戶外品牌COOCEAN:讓未來的人類體驗,眼前的美麗世界
Q

COOCEAN 主理人 Tina 是從何時開始迷戀戶外運動與海洋的呢?又是何時開始關注海洋永續議題?

A

從幼稚園開始學游泳後,我就愛上在水中的感覺 — 冰涼舒服,自由自在,在長大後仍持續接觸海洋與戶外活動,不知不覺就越來越愛這片海洋了!

在從事戶外活動的過程中,自然會注意到環境的細微變化,也會特別留心相關報導,身為熱愛大海又喜歡分享的人,除了長期關注海洋永續議題,也期許自己有能力發揮影響力,不止是回饋大自然,更希望能延續眼前所見的美麗世界,讓未來的人類也有機會體驗。
會萌生創立COOCEAN的念頭,是一次在台灣潛水旅行時。當時我幾乎每個月都會前往不同離島潛水,一出海就是一小時起跳,大家總是曬到紅通通,甚至輕度灼傷、長水泡,我自己也長出一塊塊白斑,進而意識到防曬的重要;而正確的物理防曬,也有助保護海洋,我因而希望透過COOCEAN宣導並落實永續理念—— COOCEAN 的發音為[co-ocean],含義是「與海洋無限共生」,中間的兩個O其實象徵著「無限永續」。
Q

請談談「海廢再生防曬泳裝系列」的發想和製作過程。為什麼選擇以漁網作為製作原料,海廢再利用材質與普通泳衣的性能是否有任何差異,或製作上特別需要留意的地方?

A

漁網經常被丟棄在海裡,污染海洋又危害生物,我們希望採用漁網回收材料,重新賦予海廢使用價值,並幫助清除海底漁網。「海廢再生防曬泳裝系列」開發與製作過程並不容易,材料取得的管道有限,且環保材料不像石化原料結構穩定,每一批布料都需要更嚴格的把關,檢驗符合標準才能進一步生產製作,也使成本居高不下。

COOCEAN海廢再生系列泳衣的材料由義大利進口,屬於高品質環保泳衣布料,具有比標準泳衣布料高5倍的回彈力,以及UPF50+最高防曬係數,抗氯化物、透氣快乾,與普通泳衣的性能是相同的喔!此外,環保泳衣也有通過「OEKO-TEX® Standard 100」環保紡織認證,意即受檢測的紡織品成衣並未殘留影響人體健康的有害物質。
Q

COOCEAN曾提到「環保議題很龐大,我們能做的相對有限」,Tina 認為人們如何在日常中落實海洋保育?

A

日常生活可以透過小小的改變和行動,積少成多、保護我們所愛的一切,以下六項是我認為較容易開始執行的小提案:

1. 減少一次性垃圾,選擇可重複使用的生活製品。
2. 妥善分類並回收垃圾,避免將垃圾隨意丟棄,特別是靠近海洋的地區。
3. 選擇環境友善或永續材質的產品,支持資源再利用。
4. 下水選用物理或海洋友善成分的防曬用品。
5. 避免食用過度捕撈或威脅生態平衡的海洋生物。
6. 分享資訊並鼓勵親朋好友們一起參與海洋保育行動吧!
攝影師Emma Wang:是海帶領我到世界各個角
Q

請談談您與海洋的際遇,和開始接觸潛水的心路歷程。在水中一片安靜的時候,通常心裡都在想些什麼呢?

A

與海的初遇是在澳洲,雪梨近郊有許多漂亮的海岸,只要閒暇時,人們就會向海邊去。當時幾乎所有澳洲朋友都能輕鬆地海泳,而我卻無法參與所有邀約,這才意識到自己雖然成長在四面環海的台灣,對海洋仍帶有無知和恐懼。於是結束澳洲生活後,我去了一趟小琉球,開始接觸自由潛水,至今已有5年時間。

我非常享受皮膚浸入海中後,身體漸漸習慣海水的自由感。當身體適應水溫後,四周只剩水聲和自己的心跳、呼吸聲,腦海的思緒都安靜下來,進入了身心合一的狀態,只剩下五感的放鬆,即便偶爾會遇上讓人緊張的海況,但每一次在水中都是獨一無二的體驗。
水下的世界非常遼闊,使我感到包容、浮現無比的敬畏,這些深深的情感,常常化為下一趟出發旅行的動力,想看盡世上的每一片海。學會潛水,總讓這幾年時常的旅行的我認為,是海洋帶領我到世界各個角落。
Q

是否存在最喜歡的一片海岸和最喜歡的海中生物?

A

雖然到過許多地方,想著這題,最後仍想到了家。台南的漁光島沿岸是我最喜歡的一片海,它與台南市區有著剛剛好的距離,即便不下水,我也會每天去聞聞海的味道,看看每一天的浪花。此外,我很喜歡中大型魚類,特別是鯨鯊和海豚,牠們悠遊的姿態實在非常溫柔。

下方圖片是在薄荷島所拍攝到的豆腐鯊,使我回想起第一次看見巨大的鯨豚的瞬間。約在7年前的菲律賓,當地人同樣會透過餵食讓鯨鯊在淺水區域徘徊,並設計簡易的套裝行程讓人們可以和鯨豚共遊,一方面很感謝這樣的觀光行程,才有機會遇見溫柔的鯨豚,另一方面卻也感到內疚,看見因為人類干預而停留在淺水區域的大型鯨豚,那個畫面其實令我傷心。
Q

平時會透過什麼方法,來保護海洋生態呢?

A

在日常中我會有意識的落實垃圾減量,像是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飲料杯;去海邊時會隨身帶小袋子,在離開時順手撿拾垃圾,也會不使用防曬乳來保護海洋。

近期也認真讀了一遍聯合國通過的《全球海洋公約》,它的共識是在 2030 年前保護 30% 的海洋,法規將會明文禁止工業捕撈、採礦、清道廢料等人為干擾。這項公約的通過是件讓人感到很興奮的改變,但仍需要使全球至少 60 個國家在 2025 年前簽署並批准相關措施,才會真正具有法律效力、達到最終目標。即便路途還很長遠,我還是抱有好多期待。
文字/陳葶芸
影像/蘇淮COOCEANEmma Wang

Continue reading...
訂閱我們的美好生活提案 — 每月編輯部的精選文章 let’s chat! chat!
Nice to meet you!
按下訂閱鍵即代表同意使用者條款與隱私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