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ial

三本選書 Ep7:風格美學,藏在我們的每個物件裡

Column

三本選書 Ep7:風格美學,藏在我們的每個物件裡

怦然心動,形塑理想生活
當我們開始戀物,便是心中有了想收藏的記憶與時光。
每個人或多或少,在成長過程中總有幾件即便搬了好多次家、年紀漸長卻不願割捨的物件,這些物件形塑我們的風格,也建構回憶的樣貌。在極簡生活成為主流的現在,戀物似乎是不合時宜的選擇,有陣子看日本知名整理師近藤麻理惠的實境節目時,發現有意識地收藏與購買,是持續怦然心動的關鍵,整理不單是捨棄不再服務我們的物件,更是騰出心中的餘裕。 
物件是乘載記憶的鑰匙,當我們開始戀物
《戀物絮語》是我在前往歐洲旅居前偶然讀到的,作者許育華為資深媒體人,有多年旅居歐洲的經歷,書中除了分享第一手歐陸觀察外,我特別喜歡她以「物件」角度切入來敘述風格,每段篇幅雖不長,但卻能在其中窺見身為前時尚雜誌編輯,所淬煉出的獨特品味,品味與風格不再是抽象名詞,而是各種消費價值觀的選擇與對細節的講究。這本書讀起來感受輕盈舒服,直到我踏上歐陸開始探索後,也觀察到書中所提及的消費方式與選擇,真實地被實踐在歐洲人的生活中。
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在歐洲的共享藝術精神,初抵巴黎時去了由巴黎證交所改建的「皮諾私人美術館」,美術館由熱愛藝術並有四十多年收藏資歷的藏家──法國開雲集團執行長皮諾開設,籌劃時便邀請建築師安藤忠雄參與設計,保留十九世紀以來的建築外觀、玻璃穹頂及壁畫裝飾,構建出過去、現在及末來的空間,以舊巴黎證交所作為據點,在市中心打造展示其藝術收藏的美術館,並開放民眾參觀。
書中提到:「歐洲富豪不以精品展現權貴,而是用藝術將文化傳承,以藝術品展現品味,從收藏藝術者變成博物館主人,從擁有變成與大眾分享,最終帶動文化交流。
 
在歐洲旅遊以來,見到許多藏家捐贈或公開展示自身收藏,民眾也樂於參與藝文活動,是一種心靈富有的體現,也是藝術文化的傳承。
有意識購物,從細節構築生活風景
如果可以,你想看誰的購物清單呢?我的答案簇繁不及備載,作家、設計師、建築師、音樂家等等,我好奇那些我所欣賞的品味人士,他們如何挑選物件、衣著、家飾?購物不單是娛樂消遣,更是有意義選擇自己生活的樣貌,美學藏在細節裡,物件也是如此。
《購物日記》由資深廣告創意人許舜英所寫,距今有十餘年歷史,但卻帶給我歷久彌新的感受,從裝幀設計到內文字型與行距,無一不顯現出「品味」二字,作者文風犀利直爽,對當代流行趨勢有獨樹一格的見解與觀點。她在《購物日記》中寫著:「你餵給身體另一種美學想像,你的身體就會變成詩人或是藝術品。」購物是補給風格養份的方式,從餐碗、白襯衫、針織毛衣乃至洗衣精,都可以是精心編排的選擇,美學就存在生活中。
 
百花齊放的現代社會,風格不再被單一框架定義,某次在餐桌上與好友們談到「品味一定要花很多錢嗎?」的話題時,我們得出「瞭解自己是培養品味開端」的結語,常讓我們感到有品味的人不見得特別富裕,更非全身穿戴精品,而是深度認識自己後,進而選擇適合的單品與配件展現出個人風格,他們對物件有某種堅持與偏執,而這種堅持,正是培養品味的絕佳養份。 
虛構卻真實,微小物件成就絢麗故事
看過《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這部電影的人,肯定都曾被導演魏斯.安德森的電影美學所驚艷,舉凡故事敘述、色彩計劃再到每一幀精心設計編排的畫面,都是眾人樂道的話題。形塑每幅電影場景,絕對少不了最重要的配角「電影道具」,這些物件巧妙地融合其中,為虛構畫面增添真實感,電影道具製作更是一門扎扎實實的學問。 
《電影道具大師設計學》紀錄電影道具平面設計師的工作內容,以及這些道具如何被製作與設計,作者安妮.艾特金斯曾與多位知名導演合作,書中更深入探討如何透過擬真物件,讓精彩故事如實呈現。

電影畫面之所以真實、引人入勝的原因,關乎每樣道具的細緻與考究,也是團隊中導演、插畫家、美術指導等各方協作的成果,她也提到:「即便只在大銀幕上停留短暫的時間,但這些道具的逼真程度與發揮的作用都十分重要,它們能將片場的演員與影廳的觀眾們,送入虛構的電影世界之中。」書中除了文字外,也將作者曾經製作過的道具逐一展示, 讓我們在閱讀時能再度喚起那些電影記憶。
讀完這本書後,養成了一種觀影習慣,總會特別關注那些在角落的物件、主角身上的衣著與配飾,每當遇見特別講究的設計時,總會在心中暗自讚嘆,也再次體會物件之於我們,不僅是生活的選擇,更是世界觀的形塑。 
全文攝影&文字 /  Chelsea
October 2024
Continue reading...
訂閱我們的美好生活提案 — 每月編輯部的精選文章 let’s chat! chat!
Nice to meet you!
按下訂閱鍵即代表同意使用者條款與隱私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