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ial

Ring Ring Gallery 《Chapter 0 : Birthday》展前聯訪 EP3

Profile

Ring Ring Gallery 《Chapter 0 : Birthday》展前聯訪 EP3

小佳碧玉 x Ting Hsuan Chang
在 Ring Ring 首展《Chapter 0:Birthday》 中,「生日餐桌」成為整個展場的核心——它承載的不僅是展品,更是一種將生活、品牌與觀眾緊密連結的存在。觀眾能像參加一場生日派對般,自由地觀看與交流;沒有邊界的空間感,讓展覽變得親近且充滿溫度。
這次,我們邀請藝術家張庭瑄 Ting Hsuan Chang 以蠟打造了一張極具特色的展桌。蠟在她手中經歷熔化、凝固、再塑形,從未知逐漸沉澱為安穩的形態,也呼應了展覽欲探討的「循環與誕生」。同時,品牌 Pieces of jade. 小佳碧玉 為開幕展帶來了聯名週邊,以她擅長的柔性材質重構手法,挑戰人們對材質的既定印象。在這場訪談中,我們看見兩位藝術家如何將「誕生」轉化為各自的創作語言,並透過材料探索新的存在方式。
Q

你怎麼理解「誕生」這件事?對你來說,「誕生」是一個瞬間,還是一段持續醞釀的過程?創作時通常怎麼知道自己已經準備好了?

A

小佳碧玉 - 佳玲:其實答案是有過轉變的。直到不久之前,我都認為「誕生」是一段歷程。創作本身就是一個耗時的過程,有時候它只是腦海裡的一個想法,開始動手之後,往往還要經歷不斷地修改與調整,所以我曾經相信,作品的誕生,是那段從無到有、不斷摸索與修正的過程本身。但大概是從這一年開始,帶著作品到不同城市、不同國家參展後,我的想法慢慢變了。我發現自己重新理解了「誕生」:現在的我會覺得,它是一個瞬間。

最深刻的一次,是在義大利展出時,作品被擺放在一面面向街道的大玻璃窗後,如櫥窗一般地向路人開放。我記得有兩位女生經過,停下來看了看作品,臉上露出「哇,好有趣」的表情,而後走進來細看,那一刻深深留在我心裡。對我來說,作品的「誕生」就在那樣的瞬間——它與人產生連結、激起對話的那一刻。
至於「準備好」這件事,我覺得生活和創作一直是交錯的。有時生活讓我迷惘,但創作讓我安定;有時創作卡住了,我就回到生活。當我脫離原本的狀態,反而常會迎來靈感的轉機,比如我去買菜、做些日常瑣事,某個不經意的時刻靈光乍現,我就知道該怎麼前進了。
 



Ting Hsuan:如果「誕生」是關於與創作之間的連結,對我而言,它是一個持續性的動作。我的創作並不是照著計畫一步步推進,它更像是一段混合著念頭與感覺的過程。有時想法還很模糊,甚至不知道要用什麼方式去做,但那些還在腦裡打轉、尚未定形的階段,早已是創作的一部分。生活中的片段、想要使用的材料,都在不斷累積,直到某個時間點浮現出「也許可以做點什麼」的念頭;當這個念頭變得清晰,我就知道自己準備好可以動手了。
 
開始動手後會經歷許多嘗試,最後的樣貌也可能和最初想像不同,這一整個過程從醞釀的吸取內化,到與實際材料的對話,會一直以變動的方式延續,直到作品完成。因此對我來說,「誕生」不是一個客觀可見的單一時刻,而是由我不斷推進與生成的整個過程本身。
兩位創作者對「誕生」有著不同的詮釋,無論是瞬間還是歷程,她們都將生活與創作緊密交織。那麼,當陷入停滯時,是什麼讓她們走出困境,迎來「再生」?
Q

是否有過某種經驗或時期,覺得自己在創作或生活上原地打轉?最後是什麼讓你走出那個狀態,進入「再生」的階段?

A

小佳碧玉 - 佳玲:相較於創作本身,創作者往往同時肩負著許多角色。生活裡有各種合作案與團隊計畫,我需要處理溝通、擔任領導者,學習如何讓專案順利推進,在這些過程中,創作的時間自然會被壓縮。那段期間,我其實很渴望專注做自己的作品,但往往得等到專案告一段落,才能擠出時間動手。這個經驗讓我明白:如果一件事沒有任何人逼你、沒有明確回報,但你仍然願意主動去做,那代表你真的熱愛它,也真的適合它。不同角色的切換,也引導我思考自己最自在、最適合的狀態是什麼。

我是一個喜歡「玩」新東西的人,就算不確定能不能做好,還是會先試試看。如果卡住了,我不會僵在原地,而是轉向做其他的事,哪怕和創作完全無關。有時候做了才發現自己真的不行,那也沒關係,就回到熟悉的領域。這樣的流動與嘗試,往往就是我走出停滯、邁向下一階段的方法。
Ting Hsuan:其實常常出現停滯期,只是每次的狀態與我應對的方式都不太一樣。因為我的創作多從腦中開始,如果是「思考型」的卡關,我會先讓自己抽離,去打掃、跟朋友聊天,或單純放下思考,當我不再執著要想清楚時,反而更能意識到自己卡在哪裡。那種轉變不一定是劇烈突破,但通常足以讓我重新開始。
 
如果卡住的是材料,我會嘗試「換個方式重新認識它」。之前試著把蠟倒進水裡塑形,想做出特定形狀卻一直不理想——倒的速度、高度、水溫都影響成形。這時候我就套用其他工藝的經驗,比如木工的刨削、切割技巧,不同力道和工具都會改變材料的反應;或者思考陶藝的手法能帶來什麼不同。這些嘗試未必立即有成果,但常常能打開新的方向,讓創作重新活躍起來。
走出停滯,往往始於對材料的重新認識。無論是佳玲以柔性材質挑戰既定感知,還是庭瑄透過蠟探索穩定與脆弱,材料在她們手中都不只是工具,而是能轉化並賦予作品新意的媒介。那麼,當材料被重新組合與塑造時,它對她們而言意味著什麼? 
Q

你在創作中經常使用柔性材質來重構物件,有時甚至不是為了保留它原本的功能,而是讓它重新發揮一種新的存在方式。這樣的過程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A

小佳碧玉 - 佳玲:我的創作方式不是從一到一百的線性進程。很多靈感其實早在幾年前就曾在腦海裡閃現過,可能是一張草圖或一個模糊的畫面,隨著時間慢慢成形。我經常是先對某個形態產生興趣,再回過頭問自己:為什麼想做這個?為什麼要用柔軟的材質去模仿堅硬的結構?這是一種「倒敘式」的創作邏輯。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我作品的核心,那就是挑戰材質的本身,挑戰人們對物質的既定感知。我希望觀者不要只是用慣性去理解這個世界,而是能因為看見我的作品,心裡冒出一點點不同的想法:「啊,原來這個東西也可以被這樣理解。」

對我來說,作品不只是眼前的視覺形式,而是一種傳遞概念的行動。創作的過程中,我會不斷提問,也透過研究一步步回應這些提問。大量的研究,不論是閱讀或是觀察日常,都能幫助我梳理脈絡,舉例來說,我會去探索某個材料的歷史、它的文化背景,甚至從人類學的角度去理解它。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建立起一個完整的世界觀,讓觀看者得以進入那個被建構的狀態,所以創作其實更像是一種記錄——一段想與人分享研究和理解的歷程。
Q

蠟的變化性讓它幾乎沒有穩定的樣貌,這也讓你的作品常常既脆弱又具重量感。你怎麼看待「不穩定」這件事?它在你創作中扮演什麼角色?

A

Ting Hsuan:我一開始學的是工業設計,其實那是一個很講求量產與標準化的領域,為的是要生產出品質一致的產品。但我後來發現在製程中偶爾出現的「失控」或「意外」,才是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也因為這樣,我開始把注意力轉向材料本身的特性,開始思考:材料怎麼影響觀看的人?不同的呈現方式,又能打開哪些新的感受?

我選擇蠟作為創作材料,就是因為它本身帶著一種不穩定性。多數人對蠟的印象可能是蠟燭,點火後很快便會融化,這種「容易變化」幾乎就是它最直觀的特質。蠟的熔點低,極易受環境、模具,甚至下手速度與力道的影響。它始終處在穩定與脆弱之間:一方面看似不可靠,一旦凝固卻又非常堅實。這種特質深深吸引我,也讓我想藉由它的變化性,挑戰觀者對「穩定」與「控制」的想像。
 
一開始我還是想著要駕馭它,把它變成我心中那個預設好的樣子,結果卻發現,不管怎麼嘗試,總有很多變因干擾,成品往往與想像不同。那段時間雖然挫折,卻也促使我轉變心態:從控制材料,轉向與它共存。我開始學會理解蠟的狀態,接受它帶來的意外,而這些變化反而成了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藝術家&圖片來源 / 小佳碧玉 Ting Hsuan Chang
文字 / 薇伊
Continue reading...
訂閱我們的美好生活提案 — 每月編輯部的精選文章 let’s chat! chat!
Nice to meet you!
按下訂閱鍵即代表同意使用者條款與隱私宣告